学校主页
当前位置: 中心首页 - 正文

中心首页

专业认证

【师范专业认证】赓续前行 奋楫争先|师范认证理念下的课程建设——《伦理学》课程教学案例

时间:2022-11-23 11:36   浏览数:

编者按:近日,我校正在全面开展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认证工作。师范类专业认证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推进教师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提高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措施。我校全体师生高度重视师范专业认证工作,老师们坚持“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认证理念,结合自身所教授课程,推进落实各项工作,全员参与我校师范专业认证工作。为引导师范专业自觉开展常态化的自我评估,推动建立师范专业质量持续改进机制,提升师范专业质量保障能力,各学院推送了部分优秀案例,现予以集中展示,共同学习交流。本期带来马克思主义学院李娜老师的《伦理学》课程案例。

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伦理学

课程学时:48课时

课程性质:专业核心课

所在专业:思想政治教育

所在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主讲人:李娜

二、课程设计理念与思路

伦理学课程教学团队遵循“学生中心 产出导向 持续改进”的师范专业认证理念,紧扣创新性、高阶性和挑战度的“金课”建设标准,采用逆向设计,正向实施的原则进行课程教学改革创新,即紧扣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以学生预期能力素养为导向,重塑教学目标,凝练教学专题,创新教学策略,构建学习成果评价闭环机制。同时,教学团队深入挖掘“立德塑人”的课程思政育人功能,引导、感化学生崇德向善,培养道德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三、课程教学改革与成效

第一,面向产出定位课程教学目标。

课程目标设计基于学校办学定位和基础教育人才需求,紧扣师德规范、教育情怀、综合育人的毕业要求,以培养符合内蒙古地区县域基础教育发展的骨干思政课教师为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导向,设计优化知识、能力和素养三重课程目标:

知识:阐述较为完整的伦理学基础知识与基本理论,了解中西方伦理思想文化精神,能够用马克思主义道德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武装自己,提升道德认知水平。

能力:学会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审视社会伦理关系及其交往准则,能使用正确的道德评价标准理性分析社会道德现象;提出应对中国社会改革和发展中的道德矛盾和冲突的合理解决方案,培养审辨思维,科学评价和趋善避恶的能力。

素养:主动投身崇德向善的道德实践,坚定道德理想信念;培育扎根县域基础教育,从事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和中小学思想政治课教学的深厚职业责任感、自豪感和奉献精神。

第二,契合课程目标重塑教学体系。

遵循教材体系由伦理思想→道德理论→道德规范→道德活动→道德品质的内在逻辑,融入学术前沿成果,力求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突出道德知行统一的实践本质,凝练七个教学专题,同时配套构建丰富的教学资源。

课程资源

慕课讨论

自测题库

第三、结合教学内容创新学习策略

基于《伦理学》课程特点,构建线上线下混合的进阶式教学模式,打造翻转课堂。根据预学任务清单,课前观看王泽应教授国家精品慕课,学习通自主完成预学任务点,前测和讨论;线下课堂采用小组展示案例分析,教师总结归纳,答疑解惑,纠正误区;设置道德实践任务,强化行动落实;课后实践拓展,线上跟踪检测,深化道德认知,实现道德认知→道德实践→道德责任→道德自由能力素养的进阶。

“测-导-析-矫-行-评”线上线下混合的进阶式教学模式

第四,紧扣学习目标设计评价任务。

一、遵循“知-能-意-行”的逻辑,设计适切的评价任务。首先,学生选取典型道德案例或热点话题进行小组展讲,引发讨论,提炼观点误区,侧重学生能力思维的考核。其次,邀请本地县域名师进课堂讲座,以激发道德情感共情。最后,设置道德实践拓展活动,以培养学生道德习惯,强化学生直接道德体验,从而深化道德认知。

二、嵌入定量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学习成果评价闭环机制。课程教学团队引入主观评价法、行为评价法、观察法等质性评价方式,注重点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的具体表现,以反馈学习质量,作为持续改进教学的依据。

20思政道德观察展讲

20思政课堂小组讨论

学生实践拓展—乡村支教体验

旗县区中学课堂教学体验

四、学生成效评价反馈

基于师范专业认证理念的课程教学改革成效显著,赢得了师生的好评。同时,课程教学团队通过个别访谈,调查问卷和专家诊断等方式获取课程评价反馈,撰写的伦理学课程目标达成评价报告,确保课程教学持续改进。

学校督导评价

课程目标达成满意度评价(学生卷)

上一条:【师范专业认证】赓续前行 奋楫争先|师范生教学反思能力培养教学心得体会——以“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课程为例

下一条:【师范专业认证】赓续前行 奋楫争先|师范认证理念下的课程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美术微课教学